1. 首页
  2. 新能源要闻
  3. 正文

新型智能电轨下谁在疯狂抢产能?

 2022-05-04 20:01:13  来源:互联网 

2021年乘用车产能按企业销售量的分析(图片来源:乘联会)

根据2021年企业销量分析乘用车产能(来源:乘联会)

近年来,受产业转型和疫情影响,一些弱势品牌被快速淘汰,进一步放大了汽车行业产能闲置现象。据乘联会统计,截至2021年底,国内乘用车产能共计4089万辆,但利用率仅为52.47%。这一产能利用率远低于欧美、日韩等汽车产业成熟的国家和地区。

产能利用率是衡量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国内汽车产业技术变革和生态重塑的背景下,传统汽车企业进入新一轮淘汰赛。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统计的86家乘用车企业中,有16家车企年销量超过60万辆,共销售汽车1661万辆,占全国乘用车总销量的77%。这16家车企累计年产能2050万辆,占国内乘用车企业总产能的55.35%,平均产能利用率高达81.03%,其中11家车企产能利用率甚至可以达到100%。2021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低于50%的乘用车企业有55家,其中29家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2.02%,这些车企几乎处于停产状态。

上述数据还显示,国内半数以上乘用车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车企产能利用率分化趋势明显,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态势。

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汽车行业频频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

随着越来越多的弱势车企陷入发展困境,产能过剩问题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原总裁王凤英将汽车产能利用率列入两会提案之一。她指出,要发挥区域集聚优势,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盘活闲置产能资源。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向新型智能电动赛道切换的加速,强势车企瓜分弱势车企产能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今年年初,业内有消息称长城汽车收购众泰临沂生产基地。在此之前,长城汽车还接手了猎豹在荆门的生产基地,以及汉腾工厂二期和汉龙大冶工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扩张的比亚迪和初入造车领域的牛创汽车分别瓜分了大乘在福州和常州的生产基地。

除了长城和比亚迪,吉利汽车也是自主车企中的“大厂买家”。2020年4月,在湖南省和长沙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吉利控股集团完成了对湖南省国有企业长风集团旗下猎豹汽车长沙工厂的托管。托管后,吉利改造猎豹工厂生产线,引进吉利新能源产品和技术。去年,吉利汽车还参与了力帆的破产重整,接手了力帆在重庆两江的工厂,并引入了枫叶汽车相关的新能源产品。同时,两家公司还成立了合资公司——瑞蓝汽车,专注于动力交换。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指出,2018年后,随着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一些低端弱势品牌在新一轮竞争中出局,如北汽印相、双速汽车、华泰汽车、力帆汽车、众泰汽车等,相继经历经营困难,留下大量闲置c

在北京现代卖掉第一家工厂之前,韩系车在中国的另一家合资公司东风大岳起亚也难逃沦为“代工厂”的命运。早在2019年9月,造车新势力华人运通正式宣布,与东风大岳起亚合作,以租赁方式改造位于盐城的东风大岳起亚第一工厂,年产能15万辆。

除了韩系车频频卖厂的消息,市场份额更低的法系车也不得不买厂求生存。不久前,被誉为“PSA集团全球样板工厂”的神龙二厂被转让给东风本田的消息被多家媒体曝光,这是神龙汽车继去年拆除一厂后的又一大动作。神龙汽车作为法系车的代表,在国内车市长期低迷。2018年以来,其产能利用率不足15%。所以神龙汽车被迫买厂减肥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两年,在汽车行业加速迭代和疫情持续的影响下,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巨头德系和日系的市场份额都有所下降,更不用说韩系和法系了。分析人士指出,汽车产能在汽车龙头企业和新造车力量之间的重新分配,某种意义上也是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市场洗牌过程。

新能源汽车赛道下,新旧势力都在疯狂扩张产能。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的背景下,传统头部车企接手弱势车企的闲置产能后,大多会进行技术和生产线改造,从而推出新能源汽车产品。业内人士指出,并不是所有的闲置工厂都适合转型,有些工厂是由于

生产线老旧,改造起来成本巨大,倒不如重新建立现代化工厂。这就使得汽车产业存在闲置产能与新扩建产能并存的现象。

公开资料显示,截止2020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已达2669万辆,而当年的新能源车销量仅为136.7万辆,即便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到352.1万辆,但与庞大的产能储备相比依然较小。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造车新势力涌入造车赛道,以及传统车企加速向电气化领域转型,再加上新能源汽车是多地“十四五”期间的重点落地项目,因此各地依旧在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产能建设。如蔚来中国落户合肥后,便与合肥市政府商定共同建设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该园区规划整车年产能100万辆,动力电池年产能100GWh。另外,广州市也明确提出2025年全市汽车规划产能突破500万辆,为此其将重点培育1-2家独角兽车企,并吸纳了小鹏和宝能汽车落户广州。

在产业转型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在建产能呈逐步扩大化趋势。乘联会数据显示,已经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目前有1046万辆在建产能,这些在建产能大部分为新能源汽车项目。如一汽红旗和一汽丰田各规划有2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将在今年投产。

更多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投建,无疑将加剧目前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现状。因此,业内人士也在呼吁监管部门加大对产能过剩企业的监管力度,遏制汽车产业内出现的盲目投资现象。

相关标签
新型
疯狂

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

编辑推荐

扫一扫关注最新新能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