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能源人才
  3. 正文

王传福

 2021-04-22 18:52:58  来源:互联网 
王传福

  王传福,安徽省巢湖市无为人,1966年2月15日出生,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0年毕业后留院工作,1995年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现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1211.HK)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主席。

成长历程


  1987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后,王传福即开始对电池的研究,1990年硕士毕业后,留在该院301室工作,2年后,年仅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提拔为301室副主任。 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当时要花2万-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而欲买者趋之若鹜。王意识到手提电话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而在他看来,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做出大事业。1995年2月,王传福和他的表哥吕向阳一起创立了比亚迪,目前正在取代日本电池企业的垄断地位,成为第一流的电池生产商。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比亚迪的出口极度萎缩。但在今年夏天成功地在香港主板上市。去年的销售收入达1.55亿美元(2000年1.05亿美元),纳税0.24亿美元,有15000名员工。

  王传福上项目还有他的独到之处。与国内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现代化,往往不切实际地花大价钱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相比,王传福从头到尾都是自主开发研制产品。不仅如此,王传福在工艺、原料和质量控制、降低成本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此外,王传福直接介入供应商的材料开发环节,利用比亚迪强大的科研能力,共同制订降低成本的方案。如镍镉电池需用大量的负极制造材料钴,如果进口国外性能较好的钴,成本极高。比亚迪与深圳某公司合作,在明确了国内外钴的品质差距之后,制定了提高国产钴品质的详细办法,终于使国产钴达到国际品质要求,同时较国外产品成本低40%.由于负极材料应用极广,比亚迪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元。

  1995年下半年,王传福试着将比亚迪的产品送给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没想到的是,比亚迪产品优秀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引起了大霸浓厚的兴趣。当年底,大霸毫不犹豫将给三洋的订单转给了王传福。

  1997年,比亚迪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3年来,比亚迪每年都能达到100%的增长率。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到40%,日系厂商处于亏损边缘,但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越发显得游刃有余。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后向比亚迪发出了令人激动的大额采购订单。在镍镉电池市场,王传福只用了3年时间,便抢占了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比亚迪成为镍镉电池当之无愧的老大。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之后,王传福紧接着抓住了第二次机会,开始研发蓄电池市场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为此,王传福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最先进的设备,搜索最前沿的人才,并建立了中央研究部。当时锂离子电池是日本人的天下,国内同行不相信比亚迪能搞成,据说王传福当时在业内受到了嘲笑,但他相信这是机会。

  随后,王传福专门成立了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公司,这一决定在今天已经结出硕果。根据《日经电子新闻》的统计,目前比亚迪在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领域仅排在三洋、索尼和松下之后,成为与这三家日本厂商齐名的国际电池巨头。

  目前,比亚迪的生产规模达到了日产镍镉电池150万只,锂离子电池30万只、镍氢电池30万只,60%的产品外销,手机领域的客户既包括摩托罗拉、爱立信、京瓷、飞利浦等国际通讯业巨头,也有波导、TCL、康佳等国内手机新军,而无绳电话用户包括伟易达、松下、新利等行业领导者。比亚迪一跃而成为三洋之后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占据了近15%的全球市场。

  胡润研究院2009年9月29日公布今年王传福以财富人民币350亿元成为中国首富,其财富较去年增加290亿元,排名从去年的103位上升到今年的第1位。

经营理念


  比亚迪非同凡响。其掌舵人王传福,被称为“技术狂人”。他带领的这家深圳公司白手起家,13年中建立了涉及电池制造、手机配套、汽车等领域产值约200亿的高端制造企业。通过把可充电电池和电力汽车两个主业的嫁接,比亚迪声称要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商用车制造企业。

  这个看上去内向而朴拙的安徽人获得过物理化学学士。1995年,从做证券的表哥手中借到250万元,他一头扎进手机电池行业。从镍电池到锂电池,比亚迪从容不迫得赶超,一度令索尼、三洋等行业大佬儿恐惧。正当人们为王传福在电池行业咄咄逼人的态势惊叹时,他鸟***换炮,又一头挤进竞争白热化的汽车业。如今,有人说比亚迪是丰田汽车未来的真正对手。

  的确,王传福改变了中国企业家的形象。那些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上苦苦挣扎,为了获得一份低端打工仔职位而不断压低身份,不惜血本甚至自相残杀的人群中,终于走出来一位“技术派”领军人物,以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为己任,狂热追求技术创新,并组织起了一支真正能征惯战的本土化的技术研发和制造队伍。

  比亚迪的“制造秘诀”,是“半自动化加人工”,也有人称“小米加步***”。从电池生产线到汽车模具,王传福把人力资源开掘到了极致,二十名工程师怎么也能顶上一台机械手吧。在日本、欧美,工业化意味着大机器制造,尽量减少人工。经过比亚迪改造的“中国特色工业制造”,却是“人海战术”,或叫工程师制胜。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比亚迪制造模式”不但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工艺改进自始至终地融入到了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他们发现,“半自动化人工”的准确率并不比全自动化低,而且避免了批量加工出错后的大规模召回难题,它可靠又灵活。

  更可贵的是,对人工和技术研发的极度推崇,让比亚迪格外注重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只要客户提出要求,他们就能提供从方案设计到最终生产一站式服务。王传福说,代工只是比亚迪的一种服务,背后卖的是零部件,卖我们自己的技术。

  想和别人竞争,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王传福说。所以,必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把人仅仅看作劳动力,他就只能打工。而你把人看作创造者,他就是设计师。比亚迪的企业战略,其实从根本上就是要破除中国人力资源只能走廉价、低端路线这一迷信。

  在王传福看来,中国的工程师创造力是最棒的,因为他们总是工作第一,享受在后。“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很幸运,上帝照顾了我们,把这么优惠的东西放到我们这边来。而我们过去只懂管工人,不懂怎么把工程师组织起来。”

  他强调,利用好中国的高级人才和低级人才,让其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中国制造”的真正优势。

荣誉称号


  2002年11月获香港“紫荆花杰出企业家”奖;
  2002年度“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2002年首次进入了《福布斯》杂志推出的“2002年中国富豪榜”;
  2003年9月入选“深圳十大杰出青年”;
  2003年6月王传福以企业家的身份,被《商业周刊》评选为25位“亚洲之星”之一。

重要事件


  2009年胡润百富榜

  王传福张茵许荣茂列三甲

  王传福以财富350亿元成为2009年中国首富,其财富较去年增加了290亿元,排名从去年的103位上升到今年的第1位。比亚迪2002年在香港主板上市,43岁的王传福拥有27.83%的股份。2008年,巴菲特宣布将以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10%的股份。比亚迪是新一代“绿色汽车”的领导者,正好顺应了“科技”、“环保”、“创新”、“新能源”全球之势。

  据悉,此次2009年胡润百富榜共有7名企业家首次挺进前10位。65位上榜企业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下财富突破100亿,1000位上榜企业家财富过10亿。

相关文章

  • 王传福

    王传福。王传福,安徽省巢湖市无为人,1966年2月15日出生,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0年毕业后留院工作,...

    标签:
  • 柴松岳

    柴松岳。柴松岳,男,汉族,1941年11月生,浙江舟山人。大专学历。196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10月参加工作。曾在新安江水电站上机关学校,在中央党校中青年...

    标签:
  • 王志新

    王志新。 担任上海市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风力与潮汐发电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新能源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

    标签:
  • 任东明

    任东明。人物简介任东明(Ren Dongming),博士(博士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工作经历2001年10月— 在国家发改委能...

    标签:
  • 刘澜波

    刘澜波。刘澜波,原名刘玉田,1904年10月1日生于辽宁凤城县。1982年3月5日逝世。中国电力工业主要领导者,在主持电力工业的近20年期间,他提出了水火并举、因地制宜...

    标签:
  • 蒋东翔

    蒋东翔。个人简介蒋东翔,男,1963年2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副系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

    标签:

热门排行

编辑推荐

扫一扫关注最新新能源资讯